免费提问
首页 > 肿瘤科 > 详情页

蕈样肉芽肿的症状有哪些?

2018-11-10 女 | 22岁
回答(5)
向TA提问 头像 李小可 已帮助网友:1821

典型的蕈样肉芽肿的病程呈慢性进行性过程,自红斑期,进入斑块期,最终发展至肿瘤期达数年到数十年。红斑期又名蕈样前期。皮损分为非萎缩性斑片和萎缩性斑片两种类型。前者表现为扁平、淡红色、鳞屑性斑片,此型进展较快,可数月或数年内进入斑块期,甚至出现内脏病变。后者表现为表皮萎缩、光亮或出现皱纹,伴有毛细血管扩张,色素沉着或减退。此型可长期存在无变化。皮损多发生于躯干。瘙痒常为早期或惟一的自觉症状,这种瘙痒常难以忍受,常规治疗难以缓解,并可长期持续存在。斑块期又名浸润期,常由红斑期进展而来。此期浸润不断增加,往往呈暗红色厚垫状、环状或不规则状隆起斑块,表面紧张、光亮、高低不平,甚至呈疣状或表面反复渗出结痂呈砺壳状。浸润斑块可反复全身,也可局限于某些原发皮损部位。皮损颜色呈淡红、黄红色、砖红的、暗红色至紫红色不等。斑块有的可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迹,亦可融合为大的斑块边缘呈环状弓形或匍行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斑块、甚至同一斑块的不同部位,浸润程度往往不一致。有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不规则的浸润或散在小结节状的浸润,这些特殊表现对诊断有意义。肿瘤期在浸润斑块的基础上逐渐出现肿瘤。常常在陈旧浸润斑块的边缘或中央发生。肿瘤向表面突起,甚至如蕈样,时有破溃,也可以如半球状,基底浸润较宽。肿瘤迅速增大,数目增多。颜色为灰白、黄红、棕红色。肿瘤多见于面部、背部和四肢近端。完整的肿瘤一般无痛感。破溃者有剧痛。肿瘤破溃后留有萎缩性瘢痕,色素改变。此外可见毛发稀少,甲营养不良掌跖角化有时全身性色素增深。偶亦见毛囊性黏蛋白病,色素减退损害。可见淋巴结肿大,此时往往内脏器官也有病变。几乎所有内脏器官均可受累。晚期病人可有贫血。

2018-11-10
向TA提问 头像 何伟文 已帮助网友:2756

蕈样肉芽肿的原因迄今不明,可能与遗传、病毒的侵入、职业和环境、免疫性疾病等引起的。它可分为三类:红斑期、斑块期、肿瘤期。由于MF具有浸润细胞的性质,大多数为T细胞。蕈样肉芽肿病因迄今不明,与下列因素有关:
①遗传:报告一家发病2人以上者已有6家,患者HLA-AW31及AW32的出现率较高。
②病毒:皮肤及淋巴组织活检证实有C型逆转病毒样颗粒,近年证明与HTLV有关。
③职业与环境:石油、化工、纺织、金属机械工人发病率高。
④免疫:一些观察倾向于MF开始为免疫性疾病。
发病机理:关于MF的本质,普遍同意Mf进入斑块期以后,特别是肿瘤期是肿瘤性疾病,是一种恶性淋巴瘤,其肿瘤细胞属于T细胞。但目前分歧的焦点仍在于:究竟MF细胞在此病一开始就有从恶性细胞株起源的肿瘤细胞,还是开始是免疫性刺激,而以后发展为肿瘤,尚无定论。关于MF的浸润细胞的性质,已证明大多数为T细胞,通常80%~90%显示为T辅助(诱导)细胞,而仅10%~20%是属T抑制(细胞毒)细胞。此外MF的浸润细胞中尚发现很多CDla阳性细胞,目前认为多半是朗格汉斯细胞,可以多达10%,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;围内研究报告提出,在MF肿瘤期病变中,一部分CDla阳性细胞属于不成熟淋巴细胞。

2018-11-10
向TA提问 头像 罗正强 已帮助网友:4400

蕈样肉芽肿治疗的目的包括清除皮损,以提高生活质量,延长无病生存率和带病生存率。早期可采用仅对症处理的“期待疗法”,或皮肤靶向治疗。一般仅晚期患者考虑化疗。皮肤靶向治疗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、氮芥、卡莫斯汀、贝扎罗汀凝胶、PUVA、UVB、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、浅层X线照射治疗。系统治疗包括化学治疗、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的治疗。
1.化学治疗
本病对化学治疗相当抵抗,缓解期短。单药物化疗用于治疗中晚期MF患者,常用的药物有氨甲喋呤、吉西他滨、苯丁酸氮芥、脂质体多柔比星等,最常用的是氨甲喋呤。
2.生物调节治疗
包括干扰素、维A酸类药物、RXR选择性维A酸、蒂尼白介素等。
3.免疫调节剂、体外光化学疗法等。
以上是对“蕈样肉芽肿的症状有哪些?”这个问题的建议,希望对您有帮助,祝您健康!

2018-11-10
向TA提问 头像 王涛 已帮助网友:4421

蕈样肉芽肿,原称蕈样霉菌病,是一种T细胞源性淋巴瘤。过去少见。在美国1973—1984年,发病成倍增加,黑种人发病略高于白种人,男女发病比例2:1.在我国近年也有增多趋势。我国发病年龄较国外(40—60多见)早些。病因尚不清楚,大多数学者认为属新生物性T细胞淋巴瘤,早期的炎症系机体对瘤细胞的反应,此时患者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均属正常。当病变发展时,细胞免疫相应地显示异常。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经过三个阶段:1 不典型皮肤浸润阶段;2 皮损扩展阶段;3 系统性病变阶段。蕈样肉芽肿的方式与环境因素(如接触石油工业品、工业废气、废物、放射性污染物、杀虫剂、农药及其他变应原——光线、病毒等),机体易感性,异常淋巴细胞——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、朗格汉斯细胞相互作用,或异常抗原持续性刺激均有关系。

2018-11-10
向TA提问 头像 王志强 已帮助网友:3053

蕈样肉芽肿又名蕈样霉菌病,是起源于记忆性辅助T细胞的低度恶性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,约占所有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50%。病程呈慢性渐进性,初期为多种形态的红斑和浸润性损害,以后发展成肿瘤,晚期可累及淋巴结和内脏。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,研究提示遗传、环境和免疫因素参与了本病的发生。遗传异常导致淋巴细胞出现克隆增殖、恶性转化,最后形成淋巴瘤。持续的抗原刺激与多种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。大多数MF病例的肿瘤起源于记忆性辅助T细胞,MF细胞通过与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,归巢至皮肤。典型的蕈样肉芽肿的病程呈慢性进行性过程,自红斑期,进入斑块期,最终发展至肿瘤期达数年到数十年。临床上,皮损多形,这些皮损很难用一种皮肤病来解释和概括。皮损难以忍受的瘙痒,而且用常规治疗很难控制。虽然皮损可以消退,但总的皮损不断增多,浸润不断加重。其次,病理上,有亲表皮现象,Pautrier脓肿,斑块期开始,真皮内出现不同数量的MF细胞,浸润形态呈T细胞模式。

2018-11-10
相关问答
最新精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