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白尿症状有哪些呢?

2018-12-15 女 | 12岁
回答(7)
向TA提问 胡世春 已帮助网友:2400

因为蛋白的分子直径和电荷的关系,一般来说尿里面是不会有蛋白的,如果出现了蛋白尿的话,原因也是有很多,比如肾炎、剧烈运动,糖尿病肾脏损害等等原因。结合你的年龄来看,建议最好是复查一次,如果仍然提示强阳性的话,建议最好是做个肾脏的B超检查和肾功检查。
您的情况可能还是内分泌失调上火引起的症状。您还是需要慢慢调养的,平时要多吃新鲜果蔬、高蛋白类的食物,多喝水;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,加强体质;还要保证注意休息、充足睡眠;避免过度劳累与激动,保持精神愉快。祝您身体健康!
以上是对“蛋白尿症状有哪些呢?”这个问题的建议,希望对您有帮助,祝您健康!

2018-12-15
向TA提问 谢武龙 已帮助网友:3295

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,健康人尿中蛋白质(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)的含量很少(每日排出量小于150 mg),蛋白质定性检查时,呈阴性反应。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,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,称蛋白尿。如果尿蛋白含量≥3.5g/24h,则称为大量蛋白尿。
肾小球性蛋白尿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。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、免疫、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、断裂和(或)静电屏障作用减弱,血浆蛋白质特别是清蛋白滤出,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。

2018-12-15
向TA提问 高福玲 已帮助网友:4161

1.溢出性蛋白尿 是指肾小球滤过、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,因血浆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,经肾小球滤过,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。异常增多的蛋白有游离血红蛋白、肌红蛋白、溶菌酶、本周蛋白等,尿蛋白定性多为1+~2+。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。
2.组织性蛋白尿 这种指来源于肾小管代谢产生的、组织破坏分解的、炎症或药物刺激泌尿系统分泌的蛋白质,进入尿液而形成的蛋白尿。以T-H糖蛋白为主,生理性约为20mg/d,尿蛋白定性±~1+,定量0.5~1.0g/24h。

2018-12-15
向TA提问 张绍兰 已帮助网友:2022

在肾小球肾炎中,生理性蛋白尿亦称“良性蛋白尿”。有些身体健康但具易感性的人受到刺激时会出现蛋白尿。一旦刺激因素去除后,蛋白尿即消失恢复正常。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:
(1)发热:发热情况下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,可以出现一过性蛋白尿。
(2)肾血管一时性痉挛:寒冷、疼痛等因素引起反射性的局部血管痉挛,导致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,从而引起蛋白尿。
(3)姿势:脊柱前凸姿势,压迫左肾静脉而引起少量蛋白尿,亦称“体位性蛋白尿”。
(4)缺氧:在循环、呼吸障碍或剧烈运动时,机体所产生的酸量增加,可刺激肾组织,引起蛋白体溶解,上皮细胞脱落,并可形成管型,进入尿中。
(5)血液中蛋白质的质和量异常:静脉输入蛋白、血红蛋白,进食过多的蛋白质时,也可有暂时l生蛋白尿出现,但上述情况多为一过陛蛋白尿,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不超过0.2克。

2018-12-15
向TA提问 魏帅帅 已帮助网友:1821

如果是只有一次蛋白高,具有偶然性,不足以做出肾炎的诊断,建议查微量白蛋白、白蛋白肌酐比值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。如果是查多次都高或者有肾炎相应症状就要注意了。
蛋白尿的治疗,最重要还是要结合患者症状,比如患者有目睛干涩,视物模糊,头晕耳鸣,五心烦热,口干咽燥,腰肌酸痛,小便赤灼热,心烦口渴,失眠等情况,多属于肝肾阴虚型肾炎,要选择“肝肾阴虚型肾炎治疗中成药”,针对证型选择适合患者的中药,是肾炎患者选药的基本原则,是治好蛋白尿的基础。
以上是对“蛋白尿症状有哪些呢?”这个问题的建议,希望对您有帮助,祝您健康!

2018-12-15
向TA提问 李小可 已帮助网友:1821

根据您的情况描述来看。尿蛋白有很多并没有任何的症状,因为是通过化验才可以确定的。
一般尿蛋白考虑是肾脏的问题,根据尿蛋白定量以及其他的检查来确定具体的位置,注意有没有上呼吸道感染史。

2018-12-15
向TA提问 何伟文 已帮助网友:2756

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滤过作用,能有效地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,只有极少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。
当肾患病时,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,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,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,蛋白质进入终尿中造成蛋白尿。这种原因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、肾循环障碍、缺氧等,尿蛋白可以少量至每日数10g以上,多数>2g/24h尿,通常是以白蛋白为主。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,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减少,也造成蛋白尿,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?间质疾病,如肾盂肾炎、镇痛药肾病、抗生素肾损害、重金属中毒、先天性多囊肾以及各种先天性肾小管疾病等。这类蛋白尿一般含量

2018-12-15
显示全部答案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。
相关问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