铅中毒该怎么办?

2018-12-10 女 | 13岁
回答(6)
向TA提问 魏帅帅 已帮助网友:1821

考虑如果检查出铅超标,应该少吃或不吃高铅饮食像松花蛋、爆米花和劣质的罐头饮料。建议多吃含钙、铁、锌食物,注意营养平衡,家中少用含铅的厨具、食物容器、油漆、颜料、 釉彩陶器。如有必要也看吃些排铅口服液来调理。
另外,建议补充维生素c,铅会促进维生素C的氧化,使其失去生理作用,久之会导致机体维生素C缺乏,维生素C可以直接参与解毒,促进铅排泄,维生素C在机体内还可与铅结合形成溶解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,从而降低铅的吸收。

2018-12-10
向TA提问 李小可 已帮助网友:1821

铅中毒主要影响儿童的智能行为发育和体格生长,早期大多表现为一些“小毛病或坏毛病”,如注意力不集中,多动,学习成绩下降,脾气变坏,不听话,食欲减退,爱咬指甲等
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去除体内的铅.因血铅高易造成钙,铁,锌等2价离子的缺乏,所以注意补充这些离子,有助于驱铅,同时应注意减少铅的摄入.如不要去汽车尾气多的地方,不要吃松花蛋等.人体摄入的铅过多会影响智力的发育.平时多补充些奶制品或豆浆;海产品,维生素C,猪血,鸭血等血制品也是优质防铅食品;多吃粗粮和干果;在主食方面,家长应多给孩子吃一些粗粮,如小米粥,玉米碴子粥等,因为大量的B族维生素,粗纤维有助于排铅.而长期坚持适量进食美国大杏仁,开心果等坚果,对孩子的正常发育也很有好处.

2018-12-10
向TA提问 何伟文 已帮助网友:2756

铅中毒:铅和其化合物对人体各组织均有毒性,中毒途径可由呼吸道吸入其蒸气或粉尘,然后呼吸道中吞噬细胞将其迅速带至血液;或经消化道吸收,进入血循环而发生中毒。如果检查出铅超标,应该少吃或不吃高铅饮食 像松花蛋、爆米花和劣质的罐头饮料,多吃含钙、铁、锌食物,注意营养平衡,家中少用含铅的厨具、食物容器、油漆、颜料、化妆品、釉彩陶器。如有必要也看吃些排铅口服液来调理
周围血象、驱铅试验、血铅测定、x线检查等都可以。您到医院检验科问下就知道了。

2018-12-10
向TA提问 张瑶 已帮助网友:4112

你好!血铅超标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。
一、人体内铝元素过量会造成体内钙质大量流失,形成骨质疏松;
二、人体内铝元素过量会对脑部神经造成巨大伤害,造成记忆力、智力下降;
三、铝元素过量就会对消化道吸收磷发生抑制作用,还会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,妨碍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。
因此,摄入过量的铝还会使人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,影响肠道对磷、锶、铁、钙等元素的吸收。绝大多数孩子只要注意饮食就可以了,如果非要辅助一些保健品进行治疗,也只要花几十块钱就够了.如果真的是铅中毒的话,用这些保健品也没有用,而必须到正规医院接受药物治疗.
铅超标是指检测对象的铅指标超出了正常的指标范围,但情况还不严重,一般食疗就可以了;判断铅中毒要有严格的标准,因为铅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疾病,需要到医院进行专门的药物治疗.
以上是对“铅中毒该怎么办?”这个问题的建议,希望对您有帮助,祝您健康!

2018-12-10
向TA提问 黄文飞 已帮助网友:3034

小儿铅中毒大多经消化道摄入引起,引起急性铅中毒的口服剂量约为5mg/kg。
在轻症中毒病人,断绝铅的来源,已能遏止危重的症状。对误服大量含铅药物而致中毒的病儿,首先必须导吐(可用吐根糖浆),并用1%硫酸钠或硫酸镁洗胃,继之向胃内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15~20g,使形成不溶性硫化铅,然后再次洗胃,以清除沉淀出的硫化铅

2018-12-10
向TA提问 张慧芝 已帮助网友:4011

能排铅的食物有以下几种:
1.富含蛋白质的食物。人体内过量的铅能影响蛋白质的代谢,引起体重减轻。人体蛋白质摄入量若不足,可使组织中铅蓄积量明显上升。若增加蛋白质及蛋氨酸、胱氨酸等含硫氨基酸的摄入量,可以有效地阻抑和减轻铅中毒症状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:牛奶、鸡蛋、鹌鹑蛋、牛肉、豆制品等。
2.含钙高的食物。铅与钙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相似,服食含钙高的食物可防治铅蓄积。含钙较丰富的食物有:虾皮(每500克虾皮的含钙量高达250克)、奶类、豆类及其制品、蟹、芝麻、荠菜、芹菜叶、萝卜叶、莴苣叶、杏仁、瓜子、合桃仁、柑桔、马铃薯、骨头汤(加少量醋同煮,有利于钙溶出)。
3.含铁丰富的食物。补充铁可减少铅在人体内蓄积,并可预防铅中毒所致的贫血(因为铁缺乏会增加铅的吸收)。含铁丰富的食物有:猪血、猪肝、猪腰、黑木耳、红枣、蛋、紫萝卜、芹菜、胡萝卜、西红柿、山楂、桃子、草莓、桂圆等。维生素C也能促进铁的吸收。
此外,茶叶含鞣酸等物质,能与体内的铅结合成可溶性物质,并随尿液排出体外;大蒜有化解铅毒的作用。
如果体内含铅量很高,已到了中毒程度,那就不是依靠食物排铅所能解决的,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排铅药物(如二巯丙醇、千果花、千聪等)。

2018-12-10
显示全部答案
提示:本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。
相关问答